24小时咨询热线

新闻动态

您的位置:首页>>新闻动态>>行业新闻

合肥市殡葬业的产生

发布日期:2022-12-30浏览次数:237

    中国的殡葬业最早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、广州的等外国通商口岸。早期的殡葬事业单位是为外国死者服务的,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,有些中国人也逐渐坚守了这种观念,让逝者在殡仪馆内办丧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375.jpg

    苏州在清代晚期就有社会士绅设有堂、局、馆等殡葬管理单位管理土葬。如咸丰七年(1856年)蔚门内寿星桥东晚有一个蔚溪仁济堂,同治八年(1869年)在西北街有仁济局,同治十一年(1872年)在虎丘下塘设有昌善局等等。1930年9月吴县救济院设置了掩埋所,统筹管理社会上的棺枢寄存、埋葬等事宜,并将蔚溪仁济堂、昌善堂统一改为官办事业单位,即最早的殡葬管理机构,1934年创设了苏州市殡仪馆,1939年由于日军和留居苏州的日侨死后必须要火葬,所有由两位日籍商人小山光宏、正义金次郎在盘门外杨家桥建造了第一个火葬场。截止1949年,苏州市共设有堂、局、公所等殡葬管理场所29处,存有棺枢16243具。1950年1月,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提倡火葬,为加强对火葬业的管理,还成立了苏州市火葬管理委员会,1956年全国号召推行火葬,苏州市也开始掀起了移风易俗,限制土葬,推行火葬的宣传高潮。1958年苏州市殡葬管理掩埋所更改为苏州市殡葬管理所,统一了全市的殡硷、火化、埋葬等一切事宜,快速有效的推进了殡葬改革,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火葬率。1965年,由财政拨款在横塘公社友联大队处建造了新的火葬场(如今苏州市殡仪馆服务网点还设在那附近)。到60年代末苏州市市民己基本全部实现了火葬,同时迷信办丧行为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禁止全市市场销售迷信用品。以赠送花圈等形式取代了焚烧纸钱、锡箔,鼓励殡仪服务店内出售花圈和骨灰盒。70年代末,全市的火化率基本保持在90%以上,同时火葬场也进步一得到了提升改造,新增了办丧厅,办丧家属休息室,寿衣、花圈代办等多项服务设施,更多的倾向于殡硷服务,为市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。80年代中期,市殡管所加大了对火化事业的发展力度要求全市全面实施火葬。在殡仪馆一线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全市火化率提升到了100% 

    随着苏州市殡葬业的不断发展,积极深化殡葬改革,市民政局设立了苏州市殡葬管理所,且每个区、镇也都有对应的部门,管理各辖区内的公墓、民众办丧等事宜。通过近些年来的一系列政策推广及引导,总体而言,苏州市殡葬业的发展正朝着绿色殡葬、惠民殡葬的方向在发展。

http://www.ktvpm.com/

XML地图 网站源码